横板桥豆腐
豆腐是一种很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食物。解放初期,隆回县民间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滩头的饺子,寨市(六都寨)的粑,横板桥的豆腐甲天下。”说明横板桥的豆腐盛名已久。相传,蔡锷的父母从山门水东碾转而来,在横板桥老街临近西洋江的河岸边,以打豆腐和酿酒为生。横板桥的豆制品,原料是黄豆。做为雪峰山下的丘陵地带,横板桥人早就有种黄豆的习惯。尤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山上、畬里、田间,处处可见黄豆种植。记得小时候,父母叫我去播种,拿着学校吃饭用的钵钵,盛着黄豆种,每个坑里放上一两粒,然后用土覆盖。待苗破土而出后,再锄草施肥。待秋收后,我们弓着身子,双手熟练地握住黄豆秸秆,用力一拔,伴随着“嘎吱”声响,一颗颗饱满的豆荚脱离土地,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
在旧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粗茶淡饭裹腹。而豆腐,由于口感柔嫩细滑、富含蛋白质而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清末民初,仅横板桥老街就有十几家做豆腐生意。在乡下,随处可见挑着豆腐,沿路吆喝的。只不过是现在,大多已变为以车代步,吆喝声也变为喇叭声。横板桥的豆腐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花样繁多。有嫩豆腐、懒豆腐、豆腐花、油炸豆腐、还有豆浆。特别是具有横板桥地方特色的猪血圆子,更是家乡人的最爱。逢年过节、外去打工、求学、或入仕途,圆子就是游子的乡愁,乡音。放点腊肉,抄个圆子,喝点小酒,伴着欢笑,围桌而谈,悠哉悠哉……横板桥黄豆产量曾居全县之首,当时县内都来横板桥集市买黄豆。不象现在,黄豆种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黑豆,再也没有以前那个味道了。
记得小时候,横板桥老街豆腐盛行。有萧姓、廖姓等在此经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豆腐不再是奢侈品,以亲民之态融入寻常百姓家。当时没有自来水,打豆腐需要水。挑水也是件辛苦的事,其中,街上有位驼子,由于行动不便,就用洗澡水做豆腐,不知被哪位传出去了?于是豆腐也卖不出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十中读书时,学校生活很差。几乎都是吃南瓜、冬瓜,油水也少。当时,挨近学校的风雨楼饭店,招牌菜就是麻婆豆腐。既经济又好吃,曾经有那么几次,我就去那边加餐。那微辣的丝滑、嫩皮的细肉,和着汤汁,真是回味无穷。可惜现在,吃不出那种感觉了……这些年,我又回到了家乡。我也喜欢捡(买)豆腐。可能是原材料的缘故,吃起来没有那种味道了。而豆腐生意,由于大多数人进城务工,消费有限。这十多年来,横板桥本地人打豆腐做买卖的来来去去,由于售量有限,很多都出去挣钱养家糊口了。而在老家做豆腐生意的,规模都不大。唯有一个,是从武冈过来的,租住在小菜园,批发、零售一条龙服务,只不过是,豆腐还是豆腐,但已经找不到儿时的口感了。作者简介:廖金求,横板桥车田江人,高中(隆回十中)时曾任文学社长,喜欢诗和远方,也曾漂泊过,办过厂,开过店。现在隆回发展,有自己的经销商和客户群。经营范围:净水机、桶装水(古井山泉、和一山泉),年销量十万桶。来源:龙回西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注册用户,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洞口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洞口县竹市镇安南村,绘就乡村新画卷
调解“小矛盾”,筑就“大平安”!洞口公安连续化解三起矛盾纠纷
洞口高铁站!又有始发车
洞口站将新增3趟列车、停运2趟列车
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二小学改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隆回一楼盘,业主精装价格买房变毛坯?
新新高速通车,对隆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空姐私房写真照
王楚燃好白好嫩,贴身开口礼服,惊艳啊
隆回一贫困家庭,22000多元现金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