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隆回县荷田乡青龙江村村晚在该村活动中心举行。该村自编自演的节目接连上台,让群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其中,由该乡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退休教师表演的现场春联书写节目,更是将晚会推向高潮。“这就是最具我们荷田特色的节目了!”有村民如是感叹。漫步在荷田乡,从入口牌楼到境内各条村道,从长鄄村到荷田中学,一副副悬挂的楹联犹如一道道文化盛宴。在乡政府的大门处,“邵阳楹联第一乡”“湖南省楹联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三块牌匾熠熠生辉,辉映出该乡楹联文化“热辣滚烫”的浓厚氛围。
荷田乡何以成为中国楹联之乡?记者走进荷田乡,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密码。时代助推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源于五代,兴自唐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民间,来自生活,是折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人们的某种愿望、需求或共识。楹联具有促进社会风气、推动历史进步、发展生产经济的社会功能。这些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与文化底蕴。楹联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著称,常常出现在春节、节庆、喜庆之时,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人文情感。因此,楹联也赢得了各方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荷田乡以楹联为媒介,持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展现乡村建设新面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该乡注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该乡的群众更是紧跟时代潮流,争做楹联创作的“弄潮儿”。
头雁引领这些年,荷田乡楹联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为楹联事业示范引领的“领头雁”。在荷田乡,马轶麟是最为重要的一只“领头雁”。马轶麟年近八旬,荷田乡长牌人,全国优秀教师,历任隆回二中副校长、隆回一中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从隆回一中领导岗位退休之后,马轶麟主动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回到他的家乡——荷田乡长鄄村,十几年来,为振兴隆回的传统文化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在长鄄村一带举办楹联班、书法班、文艺表演队、竹乐队等农民文化团体,定时进行无偿培训,并将长鄄村商业街家家户户挂上永久性楹联100多副,成为楹联示范基地。与马轶麟一样,该村64岁的村民马先华,也一直为楹联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马先华是一个农民,平日里,为了生计,他走村串户打小工,打禾、管道疏通、货物搬运等,什么都做。每天傍晚,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吃过饭,洗漱完毕,就坐在昏黄的灯下,开始研习楹联创作、练毛笔字。为了写好楹联,马先华除了向村里的村民请教之外,还经常往隆回县城跑,拜师“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马先华既能创作楹联,又有较好的书写水平。1月21日上午,马先华趁着不用外出做工的空闲,在堂屋里摆好笔墨纸张,开始写楹联。马先华将写好的鲜红的楹联挂在堂屋墙壁上,微风吹来,墨香阵阵。他说:“我写的这些楹联,很受大家喜欢。每次看到邻居将我写的楹联选走,贴在他们家大门两侧,我就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为了更好地推动楹联文化发展,荷田中学校长谭莉芸为该校语文教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带头创作楹联,然后带动学生创作楹联。在该乡,还有不少像马轶麟、马先华这种致力于弘扬楹联文化的人,他们出谋划策、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为楹联文化发展鼓与呼,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创作楹联。土壤加持如果说时代潮流的助推与头雁的引领为荷田乡楹联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那么,该乡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则是楹联发展的保障。近年来,该乡坚持以“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人文素质、构建和谐乡村、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在全乡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楹联文化之乡创建活动。首先是通过会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发动,逐渐兴起写楹联、爱楹联的浓厚文化氛围;其次是组织召开动员大会,聘请市县楹联行家来该乡授课,创建了以隆回县诗联学会荷田分会以及荷田中学楹联教育基地为核心的楹联组织,并成立乡诗词楹联学会,吸收学员100余人,邀请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邹宗德等5位专家担任顾问;同时,该乡在每个村派遣一位楹联协会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保证每村建立一个春节贴春联示范片,力争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楹联、人人懂楹联的目标。此外,该乡创建了一个家家户户悬挂永久性楹联的示范基地。该乡在示范点长鄄村悬挂出了100副木工精心雕刻的楹联,每年春节,该乡出资购买100对大红灯笼,悬挂在这100户村民家大门口,成为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该乡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迅速点燃了该乡群众学习楹联知识、创作楹联的热情。荷田乡楹联文化的蓬勃发展,荷田中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荷田中学被省市县三级楹联协会、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和《对联学刊》杂志社五个部门挂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湖南省楹联教育基地”,楹联教育被正式列入该校课表。2016年,荷田乡被授予“中国楹联之乡”称号的同时,中国楹联学会授予荷田中学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据了解,荷田中学开展楹联教学二十余年,经历了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三个阶段,编辑校本教材《芳草园》共七辑。从最初营造楹联教育氛围,到稳步推进,促进楹联文化持续发展,现在师生学习楹联热情高涨,楹联文化素养大大提升。在《芳草园》里,处处有惊喜:校长谭莉芸歌颂课堂教学改革的联作“莉花,课改花,花花竞艳;芸果,教学果,果果飘香”,既巧妙地嵌进了自己的名字,又讴歌了课改,展示出课改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色;彭述江老师的联作“乐意做人梯,无私奉献;甘心为教育,有德耕耘”写出了一个老教师矢志从教的高尚师德,一个满腹经纶、敬岗爱业的教师形象跃然“联”上。学生联作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周婷的对联“三尺讲台,满园桃李,课改三年结硕果;四方黑板,六组围桌,师生一起探新知”,把荷田中学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课改场面描绘得酣畅淋漓,喜摘课改成果的心情溢于言表;谭宇凤的“宇宙生辉添异彩,凤凰展翅上高空”,刘一飞的“一举成名须奋斗,飞鹏展翅不停留”等等,一副副稚嫩的对联,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传承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性。该校师生通过楹联创作,丰富了视野,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校的教学楼墙面张贴着学生自撰自书的楹联,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校园文化。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出,荷田乡的群众都很兴奋,他们认为,这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绝对的利好消息。该乡党委宣传委员、人大主席孙尚荣认为,如今,春节成为世界非遗,荷田乡楹联文化事业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要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弘扬楹联文化的队伍中来,让楹联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色添彩,以楹联文化赋能,进一步振兴乡村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注册用户,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洞口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洞口县竹市镇安南村,绘就乡村新画卷
调解“小矛盾”,筑就“大平安”!洞口公安连续化解三起矛盾纠纷
洞口高铁站!又有始发车
洞口站将新增3趟列车、停运2趟列车
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二小学改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隆回、洞口水务违纪引热议,严惩方能正风纪
刘亦菲颠覆形象,性感辣妹风,这也太吸睛了
刘厚见到七江镇调研春耕生产、乡村振兴和安全生产等工作
新新高速通车,对隆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隆回高中双休,几家欢乐几家愁?